“无心自足万事内求”确实是王阳明悟道之后说的一句话,而且还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这两句话都是强调做人要有良心,解决问题只有靠自己。
龙场悟道之后,王阳明有了自己的学术宗旨,也就是对《大学》有了自己的宗旨,“大学之要,诚意而已矣。诚意之功,格物而已矣”。从此遂入心学研究,并在龙场设立了龙冈书院,授徒讲学,声名远扬。
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并写下《五经臆说》。“求理于吾心”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心学基点。在受聘于贵州府城文明书院讲学。并有了自己的理论作基础,教导学者诚意息虑,默坐澄心,“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”,首次提讲“知行合一,格物致知”的经典心学思想。
王阳明的心学“无心自足”就是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,是自已良心所在,也是自己应有的良知,什么事都可自己化解。这也是表明了王阳明学术的基本思想和内在境界。王阳明认为天地之心,万物之主,而人心“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,天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仰它高,地没有我的灵明,谁去府它深”,而“圣人之学,心学也”。所以进一步提出“心即理也”,而心意的体现,就是有事物。也就是在社会中,如果没有人的主体意识参与,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,这就是“心外无物”的涵义。
王阳明龙场顿悟后,学术思想发展有了大的飞跃,声名远扬。最终得到朝庭重用,仕赣南巡抚,平定匪犯,平定宁王之乱,走上了建功立业的辉煌之路!人们习惯称明清两代有两个圣贤,一个叫王阳明,一个叫曾国藩。两个人又都是活生生的、摸得着的真实的圣人,留下了大量的人生细节,和孔孟周公等不同。不过这两个人反差很大。
王守仁,号阳明,是明代“心学”的代表人物。他生长于官宦之家,父亲是状元。所以自小家教极好,见解不凡。王阳明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,各方面天份都极高,做什么成什么。他年轻时想做侠客,学习武功,武功特别高强,骑马射箭样样精通。后来他又想学道,白日飞升,当神仙,跑到山里去当道士,结果不久就有了神通,能未卜先知。有一天,他坐在山洞里,预感到有四个朋友来拜访他。他于是派他的弟子分别到四条路上去迎,告诉他们会来一个穿什么样衣服的人,是来找我的,你们去迎一下。结果这些弟子都迎到了。所以王阳明身上有很多神奇的地方。
但是曾国藩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,历史上一个当官的也没有出过。曾国藩又是一个非常笨的人,天资很低。过去科举考试,第一步是考秀才。曾国藩考了几次呢?七次。从十四岁考到二十三岁,整整九年,打个比方,就好比今天谁考大学,复读了六次。那大家是不是要怀疑他的智商呢?
他的老朋友左宗棠,就经常批评曾国藩,说曾国藩这样个人太笨,太欠才略,用兵过于钝滞。他的学生李鸿章,当面指责曾国藩,说您办事太懦缓。
而且除了这些,曾国藩还有别的问题。在他青年时代,性格中还有很多短板。比如他性格浮躁,自我管理能力不行。脾气暴躁,修养不好,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。所以还经常和人打架,发生冲突。
因此按理说,曾国藩这样一个基础很差的人,不会成大事,但是他后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。
所以我认为,我们更应该学习曾国藩。他那么笨的一个人,能做到这么成功,我们当然也能行。所以曾国藩对我们今天尤其有借鉴意义。
就继承关系来讲,曾国藩对王阳明的心学评价并不太高。他说:阳明精于性理,而其不刊者实在告示、条约诸篇。经世致用是曾氏治学的基本倾向。
牟桂
隆州井研人,南宋官吏。进士出身,历任龙水县尉,什邡知县,官至终朝郎知彭州。
牟及
台州黄岩(今属浙江)人,南宋官吏、诗人。咸淳进士,任福州司户参军时,有惠政。宋亡后,隐居山林,并穿丧服终身。有《乐在稿》。
牟楷
台州黄岩人,元代隐士。以养母之故,拒绝出仕,学者称静正先生。有《九书辩异》、《河洛图书说》。
牟全